冰淇淋:1973年,山西运城一村民夜里醉酒,误入一座阴宅,他借着酒劲,在阴宅中把玩陪葬物

运城 更新于:2025-07-27 06:29
  • 知足长乐260
    1973年,山西运城一村民夜里醉酒,误入一座阴宅,他借着酒劲,在阴宅中把玩陪葬物时。

    王满囤被找着那会儿,酒早醒得透透的,蹲在土坑边直搓手。媳妇攥着他的衣角直抹泪:“大半夜的喝那么多,要是摔进沟里咋办?”村支书抽着旱烟笑:“你家这口子啊,还成咱村的‘考古队员’了。”原来他媳妇喊人找的时候,村头狗叫成一片,支书打着电筒顺着狗叫声摸过来,一眼就瞅见土坑边歪着的陶片——那玩意儿泛着青,一看就不是寻常物件。

    县文化馆的老张来得比太阳还早,背着个蓝布包,里面装着放大镜、软毛刷,一看就是行家。他蹲在石棺前,用手电筒照了照棺盖上的纹路,直拍大腿:“战国晚期的!这石棺保存得这么完整,少见!”撬开棺盖那会儿,围观的村民都凑过来,王满囤挤在最前头,就见里面整整齐齐摆着几个陶俑,有扛锄头的,有扶犁的,还有个手里捧着陶罐,像是刚从地里回来。

    最显眼的是一卷竹简,用麻绳捆着,绳结都发黑了,老张戴着手套轻轻解开,纸页虽脆,上面的字迹还能认个大概——“春种百亩,夏薅三遍,秋收留种,冬藏防霉”。

    “这可是宝贝!”老张小心地把竹简放进木盒,“搁现在,这就是老祖宗写的‘农科手册’,教咱咋种庄稼咋存粮。”王满囤摸着陶俑的衣角直乐:“我就说咱村这地邪乎,挖地都能刨出宝贝,合着是老祖宗怕咱忘本,特意埋这儿提醒呢!”

    李老栓站在人群外头,烟蒂掐了一地。那天他镢头都举起来了,结果被王满囤一石头砸偏,倒把自己闪了腰。后来听人说这是文物,他蹲在地头抽了半宿旱烟——娘的药钱还没凑够,可这玩意儿真不能动。

    王满囤瞧出他的心思,等老张他们走了,拽着他袖子说:“老栓哥,明儿我去县医院问问,看能不能给咱娘挂个号。”李老栓脖子涨得通红:“那可使不得,你家也不宽裕……”王满囤拍他后背:“咱庄稼人不兴客套,你帮我挡过镢头,我帮你跑个腿,两清!”

    奖励下来的那天,大队部挤得跟赶大集似的。两百块钱搁桌上,王满囤数了三遍,掏出一百塞给李老栓:“咱哥俩一人一半。”李老栓推脱不过,眼眶都湿了:“满囤,我这辈子都记着你这份情。”没过俩月,他娘从县医院回来,脸盘子都圆润了,见着王满囤就往他兜里塞煮鸡蛋:“多亏你这娃,要不我这把老骨头早没了。”

    打那以后,这片地就立起了“文物保护点”的木牌。王满囤成了义务看护员,每天下工都要绕过去转一圈。春天怕雨水冲了土,拿铁锹加固边坡;夏天怕小孩掏鸟窝,把洞口用荆条拦上;秋天收庄稼,怕拖拉机碾着周边,提前跟机手打招呼。

    有回下大雨,他打着伞在雨里跑了二里地,就为看看石棺有没有进水,回家时裤腿全是泥,媳妇笑他:“你这哪是看护员,比伺候亲儿子还上心。”他抹把脸:“咱老祖宗的东西,能不心疼?”

    秋收后,县文化馆来村里办展览,把陶俑、竹简的复制品摆在大队部。王满囤的儿子扒着桌子边儿,指着陶俑问:“爹,这小人儿咋跟咱村老周头似的,扛着锄头?”王满囤蹲下来,摸着儿子的后脑勺:“这是咱老祖宗,教咱咋种地哩。

    你看这陶俑的锄头,跟你姥爷用的那把多像?那时候没机器,全靠这双手,不也活过来了?”人群里有老奶奶抹眼泪:“我就说咱村的地为啥能打粮食,合着老祖宗早给咱备下法子了。”

    那天晚上,王满囤坐在门槛上抽烟,望着远处的山。山风裹着新翻的土香吹过来,他想起老张说的话——竹简里不光写着种庄稼,还有咋治感冒、咋腌咸菜,连“邻里互助”都写得明明白白。他突然明白,祖宗留下的哪是几个破陶罐?是过日子的底气,是穷的时候知道咋熬,富的时候知道咋帮,难的时候知道咋咬牙挺过去。

   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!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